沉寂已久的劉愷威突然發聲?
離婚後首提楊冪又是為何?
近日,一向低調的劉愷威首次回應與前妻楊冪的關系,出面澄清帶女兒“小糯米”上真人秀的流言。
楊冪和劉愷威,即使在婚姻上分道揚鑣,但在保護女兒之時,都同樣奮不顧身。
小編想說:父母對兒女的愛,不論以哪種方式,都無需懷疑,並始終如一。
近日,許久未亮相的劉愷威處在瞭“風口浪尖”。
話題的主角還有楊冪和他們的女兒小糯米。
有網友爆料,劉愷威想要帶小糯米參加真人秀親子節目,甚至不惜與楊冪徹底鬧翻。
連港媒都用瞭整個版面的篇幅,對此事進行報道。
而該舉動的意圖,在明眼人看來,有些不言而喻。
畢竟與楊冪離婚後,劉愷威的人氣有所下降,他也從影視劇演員慢慢轉變為一個戲劇演員。
再加上親子節目近年來的迅速出圈,無疑給過氣明星翻紅提供瞭一條“捷徑”。
面對該傳聞,一向低調的劉愷威終於忍不瞭瞭。
他否認瞭與楊冪鬧翻,並表示自己根本無意參加親子節目。
他還坦言:“我從來沒有想過要帶女兒亮相節目,也沒有(跟前妻楊冪)翻臉,我們隻希望女兒開心快樂地生活。”
這也是離婚後,劉愷威首次回應與楊冪之間的關系。
關乎小糯米,他否認瞭,反擊瞭。
不管事件真假,當涉及到自己子女時,父母總會第一時間進行維護。
因為孩子,永遠是父母的底線。
提及楊冪,總是伴隨著收視女王、流量女王、時尚女王、帶貨女王的標簽。
更多人忽略瞭楊冪作為小糯米媽媽的身份。
但歷經十月懷胎的她,卻從未忘記。
2014 年 1 月,楊冪、劉愷威在巴厘島舉行瞭婚禮。
同年 6 月,愛的結晶小糯米出生瞭。
一場媽媽與女兒之間的無形“牽絆”就此展開。
自此,作為媽媽的楊冪,肩上多瞭一份責任和擔當。
童星出道,身處娛樂圈那麼多年,楊冪自然明晰其中大大小小的利弊。
對此,她把私生活與工作分得很清楚,把小糯米保護得嚴嚴實實,堅決不讓女兒公開亮相。
有人叫她帶寶寶上真人秀,她許下瞭“一輩子都不會,打死都不會”的承諾。
面對女兒,她一諾千金。
這也讓楊冪成為瞭一位“女戰士”。
出門在外,遇到媒體拍照,她會下意識遮擋住女兒的面容。
寧願當鏡頭前卸妝一萬遍,也不想暴露女兒的聲音。
但有些人覺得,楊冪不想小糯米出現在大眾面前,是想弱化母親的身份。
因為母親的另一層意思還有已婚婦女、離異女性......
遠離瞭這些,就更有利於自己凹清純少女的人設,在圈內立足。
不僅如此,自小糯米出生後,楊冪從來沒有公開表達對女兒的濃濃愛意。
針對不出席女兒生日、不陪伴女兒的諸多斥責,也沒有消停過。
但楊冪從不在意。
比起承受外界的“流言蜚語”,小糯米的健康成長比什麼都重要。
正如楊冪在采訪中直言:我已經沒有什麼秘密瞭,但希望好好保護傢庭。
在她這裡,“為母則剛”從來不是說說而已。
與楊冪、劉愷威的教育觀念不同,包文婧、包貝爾夫婦好像比較“熱衷”於帶餃子上各類綜藝。
集古靈精怪、人小鬼大、可愛幽默於一身的餃子,在大眾的喜歡之下紅瞭。
包文婧也被更多人知曉。
說句“餃子帶紅瞭包文婧”也不為過。
結婚生子後,包文婧慢慢淡出瞭娛樂圈。
“我曾經有 5 年的時間,以傢人為中心,做瞭 5 年全職主婦。”
再次出現在屏幕前,就是以新手媽媽的身份,攜餃子參加瞭《媽媽是超人 2》。
由於不給女兒做飯,不哄女兒睡覺,隻顧自己玩手機,嫌棄女兒......
包文婧在節目播出後收到瞭很多罵聲。
面對批評,她不埋怨,不解釋。
因為這有利於自己成長,學習怎麼當一個合格的媽媽。
這也是她參加節目的初心:
“就是想跟餃子一起經歷一些東西,留下一些影像,等她長大之後可以看到她跟媽媽的相處,媽媽是怎麼樣。”
包文婧在教育方式上的改善,完完全全體現在瞭餃子身上。
前段時間,餃子作為楊子姍的幹女兒,獨自亮相《做傢務的男人 2》。
節目中,餃子既有給幹爹吳中天裝扮的孩子心性,還有主動照顧小弟弟、分享玩具的懂事乖巧。
“我媽媽已經教過我,因為比我小的人,所以我就得照顧他。”
而她頻繁輸出的彩虹屁、土味情話,不僅撩到瞭楊子姍,瞬間吸粉無數,餃子還再現瞭一波“表情包界泥石流”。
在被問及“是否想要個弟弟”時,她先是閉眼沉思,抿嘴,再堅定地搖頭。
可愛中透露著老練。
連李誕都忍俊不禁,“她怎麼會有 40 歲的表情?”
天真爛漫與成熟這兩種秉性讓 5 歲的餃子展現得淋漓盡致。
而不少網友在餃子的身上感受到瞭包文婧的成長。
從“低能媽媽”到“教科書式育兒”,包文婧承受瞭很多,付出瞭很多,也改變瞭很多。
節目之外,或許眾人看到的是包文婧依靠餃子收獲的名利。
但包文婧更在意的是自己的母親身份,如何做好一個媽媽。
第一次做父母,她願意為瞭孩子改變自我。
隻為瞭給孩子更好的未來和生活。
這次“中秋+國慶”的小長假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八天,對於父母而言卻不止八天。
放假之前,父母便早早開啟瞭每日電話轟炸。
電話那頭的話語除瞭“你什麼時候回傢”,就是“你想吃什麼,我給你先準備上”。
等到回傢時,一早便等候在車站、傢門口迎接。
然後默默做一桌子女愛吃的飯菜。
看似簡簡單單,卻包含瞭爸媽無盡的愛。
返程時刻,父母更是將“戰場”轉移到行李箱、後備箱。
用各種物料將箱子塞的滿滿當當。
不管子女怎麼拒絕,都阻止不瞭父母的舉動。
“外面買的哪有傢裡的好吃。”
“自己種的,沒有打各種農藥,綠色又健康。”
這些食物仿佛是父母的安全感,讓孩子們在異鄉能夠感受到一絲溫存。
這可能也是他們唯一能做的事情瞭。
哪怕假期結束,父母也會頻繁打電話來詢問菜好不好吃,還要不要再寄點傢鄉特產過來。
一句“好吃”,都能讓父母開心好幾天。
小時候,經常聽到父母說,有些事情,等你長大後就知道瞭。
長大後,尤其是自己當瞭父母之後,才知道父母當初的良苦用心。
這兩天,一個邊哭邊打乒乓球的 3 歲“小福原愛”突然火瞭。
視頻中,盡管孩子情緒崩潰,嚎啕大哭,
但仍然能熟練接球,拍拍都能無誤,精準地將球打回去。
女孩的爸爸則表示,女兒是自願打乒乓球的,每當女兒練球累瞭倦瞭的時候,都會在關鍵時刻“逼”她一把。
鼓勵並陪伴孩子繼續堅持下去。
在她身上,不少網友看到瞭自己小時候的影子。
而這些長大瞭的孩子在社會的磨練中早已明白瞭父母當初的良苦用心。
學琴也好、練舞也罷,曾經的那些苦痛經歷,最終會成為未來路上閃閃發光的底氣。
古語有雲: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在有瞭孩子之後,媽媽\爸爸的稱呼遠遠勝於妻子\丈夫的角色。
父母的肩上不自覺多瞭一份對孩子的責任。
這份責任,恒久、無私,不計任何回報。